产业研究
|   点击下载

建筑师负责制是建筑设计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方式

发布人:珠海市服务外包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08    浏览量:674

——访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

 

李武英  姜海纳  张应静

 

 

 编者按: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建 筑师负责制制度研究》课题组专家,他对一些业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问:张院长,华东总院做了一些港资项目的执行建筑师(EA)模式,请介绍一下"建筑师负责制"与 EA 的关系?    

张俊杰:建筑师负责制是国际上项目建设通行模式中三方基本生产关系之一的设计方,即建筑 师的通行执行方式。EA 是以执业建筑师团队为核心,在项目中负责组织协调设计及顾问团队,以实 现项目设计目标、完成设计成果和控制设计与建造成果一致性的建筑师负责制的一种模式。各个 国家和地区,在实际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度时还各有自己特色。在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负责制模式下, 业主与建筑师的代理合同关系,业主与承包商的采购、承包合同,体现了不同的合同关系和风险分 配方式。建筑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业主利益的代理人,在业主要求的环境品质和限定的资源条件 下,将用户需求翻译成一系列的技术指标、空间安排和实施计划;通过图纸与文件的表达记录方式 向施工者准确传达,并代业主进行施工招标、确定承包商;在施工阶段则代业主进行施工合同内管 理,通过检查、签订、验收、指令、付款等方式,对施工的进度、品质、成本进行全面监督和协调, 以达成对业主的承诺,完成建造全过程。建筑师只是代理职责和监督责任,并不代替业主、承包商、 分包商和产品供应商的主体责任。代表设计方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是以有执业资格能力 的、能承担项目责任与风险的执业建筑师为核心的设计咨询团队。     其职业服务流程分为六个阶段:前期——设计准备——建筑设计——招投标——施工监造— —后期。在国际通行模式中,业主委托给设计方的代理合同包含着目前我国实行的项目施工阶段监 理的职责,建筑师作为业主的代理人拥有指挥项目和认可工程的绝对权利,承包商只接受建筑师的 指示。这就要求建筑师既要组织本身的设计服务又需做项目管理,建筑师依照行业规定的标准提供 专业服务,这种服务贯穿设计及合同管理等各方面,建筑师还有管理、协调、顾问说明的权利和义 务。    

问:最近提出的建筑师负责制应该说在中国不算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只不过说法不同。是这样 吗?    

张俊杰:确实。中国古代的营造就是建筑师负责制,比如自清朝康熙至民国初年的皇家建筑如 颐和园、圆明园、故宫等,就是由著名的先后传承八代的雷氏建筑世家负责设计并领导营造的。再 看上海在民国时期建设的众多历史保护建筑,都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行业管理模式建造的。例如上海 著名的华人建筑师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等人开办的事务所,以及像邬达克、哈伦特、德和洋行、 马海洋行、公和洋行等海外设计师、设计洋行,当时都是建筑师负责的管理模式,代表了那个时代 设计与建造的最高品质,相当有水平。我认为建筑师负责制从古代到近代以及现代在国际上通行, 客观上反映了建筑行业从古至今其生存和发展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和普遍适用性,是行业发展的必 然方向。这也是建筑行业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发展成果基础上,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建筑行 业未来道路的必然选择。    

问:EA 或执行建筑师模式,对建筑师有很高的要求,当下建筑师的能力能做到吗?

张俊杰:与传统的建筑生产体系相比,现代建筑功能非常复杂,规模也大得多。对其技术、品质、 环保以及在投入、产出效益上的要求,随着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提升而日益提高。设计 服务方是以建筑师及其专业性(创意设计)为核心,是集各专业、专项设计与咨询顾问团队紧密合作 的智力结晶,项目实施过程是设计团队共同参与团队合作的过程。大型复杂项目都不是单单靠一个 建筑师能够胜任的,需要一个有序的设计组织管理团队联合完成。    

在 EA 或执行建筑师模式中,建筑师要具备较广泛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极强的 专业服务精神和责任心。要有成本概念与投资控制的能力,建筑师作为总体协调和总设计师的角色, 对项目最终价值与品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建筑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能力素质全面 的建筑师才能胜任。    

问:那么您认为建筑师负责制是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吗?    

张俊杰:是的。现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为什么中国的施工及总包— —市政设施如桥梁、石化等行业等都能"走出去",但是建筑设计行业"走出去"却比较困难呢?一来, 建筑行业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与国际通行的市场化模式良好对接,建筑设计服务范围狭窄,建筑师 在行业和项目中的地位弱势,执业能力、知识和服务模式与技术标准到了国外呈现出较大的不适应; 二来,我们的行业组织比较弱,管理思想、理念都不是国际通行的规则,组织与个体的知识经验、服 务范围、服务模式和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既不具备自律和保护更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建 筑师的执业范围和主体责任受到行业管理相关规定的制约,无法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实际有效地控 制。    

在设计深度和标准上无法对接国际模式,在项目实施建造时,缺少监造管理权责等等,究其原因, 首先是旧有的行业管理体系的局限。当下的行业体制管理模式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过于运用 行政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分割,导致的结果就是建筑设计只能做有限范围内的业务,对项目全过程 前后端并不熟悉。政府、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图审查、施工各踞一方,在项目全过程建造各个 环节中互相牵制,建筑师既被动又缺乏话语权,业主话语权过大,导致项目的推进效率低下,职能分 工不够清晰,责权不够明确,加大了安全与质量风险。因此,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建筑师们广泛缺乏全 过程的掌控能力和与国际对接的执业能力。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至今接近四十年的城市化集中建设的黄金期,在加入 WTO 及推行注册建筑师制度后,未同步对接国际采用国际通行的建设管理模式和建筑师责任制。 根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要求,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增长质量从低效向高效转变的要求,城市建设与管理体系迫切需要转型到一个新的管理模式,这就 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管理环节的症结,总结经验教训,以政府、行业、企业、个人角度重新定位调整 变革,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既有国际化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才能真正"走出去"。    

建筑师负责制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专业服务模式,要真正在我国落地并与国际接轨还有相当 距离,首先行业标准与管理要接轨。制度的先试先行势必要调整原有的政府建设和管理模式,这需 要厘清政府、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以及行业管理的相互关系;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 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提升项目品质、质量、安全和效益等。制度改 革有助于提升设计咨询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执业能力,对推动行业未来发展 具有历史性、标志性的意义。    

问:当前华东总院在此方面有哪些尝试?    

张俊杰:目前,华东总院完成的海外项目基本上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完全按照中国标准, 另一种是全部都用当地的管理模式。而外资在中国的项目,一般是配合中国的建设行业管理流程, 与国内标准对接,项目管理模式比较多样,设计师从前期到后端的整个过程也介入得比较深。就华 东总院来讲,在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下,我们积极探索专业服务模式的调整,以市场和业主要求为中 心,从 2003 年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项目的设计管理,到 2005 年浦东机场综合交通枢纽、2006 年虹 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的等一系列的项目中,积极探索并建立设计总包管理模式。此外,华东总院在海外项目中采用海外模式和当地标准相结合的方式为业主服务,如 2003 年新加坡投资的斯里兰卡 项目,就是按照新加坡的设计管理模式与斯里兰卡当地的建设、管理与技术标准相结合,参照国际 通行的模式。澳门口岸项目,用的是澳门标准和设计监造的服务模式。港资的项目如瑞安集团在上 海投资的上海太平桥 126 地块项目,以及业主特定要求的项目如天津 117 项目等,采用的是香港的 EA 管理模式等。由于我院涉及的 EA 管理项目大多是境外业主,在国外成熟的开发运作模式下最 终实现项目结果的精确可控。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协调管理、配备力量,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客 户定位积极尝试。幸运的是,通过积极尝试项目的设计总包管理模式和 EA 管理模式,我们碰到了更 多高品质的业主和项目,从而有机会在学习中成长,并在国内和海外的项目中积极应用。    

问:您对建筑师负责制的未来有着怎样的看法?    

张俊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目前新常态的经济形势和持续恶性竞争的建筑设计领域, 国内设计服务已呈劣币逐良币的态势,低价中标带来恶性循环,带来低价值的服务和粗放型的管理, 谈行业发展、国际接轨实属不易。不破除旧的模式谈建筑师负责制,就好像做"无米之炊"和讨论先 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没有意义。可以说,当下的行业惯例已经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若再不进 行政府、行业、企业的配套改革,定将造成未来几代优秀人才的缺失和这个行业的衰退。政府和行 业的管理至关重要,没有市场窗口期的机会和行业发展合宜的土壤,企业做再多的努力也是举步维 艰。当务之急,最应该做的是回归到行业发展的规律。当下企业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 量往前走。目前,华东总院主动积极走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尝试 EA 项目也是希望先把 国外的管理标准对接进来,期望能在行业中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将整个行业的服务品质提升上 来。

 

(来源:建筑时报/2017 年/7 月/24 日/第 005 版 )

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