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   点击下载

减少文化差异影响 助力中国影视走出去

发布人:珠海市服务外包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08    浏览量:571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的“影视互译 文化共享”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邀请了多位中外知名学者和专业人士,从不同侧面探讨影视作品翻译相关的问题,以影视作品为载体,构建不同国家多元文化对话的桥梁。

  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表示,如何通过精准翻译和高水平的传播,实现中外影视文化的无障碍沟通,真正传播各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显得日益重要。本次论坛旨在加强中外影视文化合作与交流,加深国外影视译制界人士与中国同行的相互了解,探讨中外影视作品的译制与合作机会,搭建一个务实可靠的交流平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马黎表示,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离不开译制这个重要环节。不同于文学翻译,影视译制需要在精准翻译台词的基础上,通过语音、语调的情感表达,对影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同时,要贴近对象国的语言习惯,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创新是文艺的生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升级、互联网发展、媒体融合,新时代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需要以创新为动力源泉。只有通过题材创新、内容创新、渠道创新、评价创新,影视作品的生命力才能绵延不断,影视作品的传播才能生机盎然。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在以往的影视作品翻译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错误,所以了解文化差异对影视翻译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说,在中外影视交流日益繁荣的背景下,中外影视译制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需求。在很多国家,一大批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立足于当代现实的优秀作品由于语言的障碍、传播渠道的缺乏和跨语言转化能力的不足,往往很难进入其他国家的主流市场和文化平台,无法让更多人了解。“过去,我长期从事电影的译制工作,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凡是译制准确并且译制方式适合对象国的作品,都会受到欢迎。”张丕民说,准确的译制,特别是了解对象国的民俗、民风和特殊的语言,对于更好地传播文化、加强交流极其重要。

  对于文化差异的问题,国际著名期刊《译者》主编、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协会会长洛雷达纳说,影视译制不仅要结合文本的内容,更应将文本与文化相结合,这样才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文化的本质。不同国家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讨论相关的话题,如何实现文化理解与文化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有一部影片是使用多语种拍摄的,当我们翻译这部电影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问题,我们并不了解其原本的语言文化,因此要努力去了解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熟悉文化差异,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语言之外的内容,清晰地判断出语言中的典故等,在翻译时,对这些内容进行对等切换,方便目标观众理解。”洛雷达纳说,只有不断掌握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及其差异,才能在影视作品翻译中尽量缩小文化差异对其的影响。或者说,对各种文化知识和各领域的知识掌握得越丰富,对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越了解,对不同语言特色越熟悉,对原作品的理解才会更深透,其译文表达才能更符合受众的审美,从而更吸引受众。

  相关的政策和策略在促进影视译制行业发展方面也显得同等重要。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前任主席马丁·汉杜说,对于译制片的进口和出口来说,相关的政策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中国在对非洲推广译制片的过程中会采取先确定受众目标,再结合非洲本土传统故事来更好地进行电影市场推广。这种策略非常有效,在非洲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对中国的功夫电影非常感兴趣。”马丁·汉杜强调,中国需要制定一个帮助非洲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影视作品的政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此外,中国也应该在在线视频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推动译制片被更多的人所接触和接受。马丁·汉杜认为,促进中非译制片交流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要挑选更多种类的中国本土译制作品,营造更为轻松的文化娱乐氛围。

  影视译制能够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去。理解译制艺术还要有国际视野,中国译制的模式有“引进、输出、培养”三个方向。在新时期,译制艺术遇到的挑战依然是语言转化认识的问题。影视剧的语言到底是什么?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麻争旗认为,这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只把语言表达的意思讲清楚是远远不够的,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简单的问题,讲完之后应该能够反映人物的情绪,也能够展现人物的个性。这样的语言才是我们说的理想的语言。”麻争旗强调,“我们要全面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的译制艺术的发展,加强译制研究特别是要加强译制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多语种对外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合作,对于促进中外影视文化交流,助力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