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   点击下载

广深科创走廊观察:人才技术资金跨城流动

发布人:珠海市服务外包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02    浏览量:680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从深圳来到东莞松山湖,希望在这里探索一条独特的创业孵化道路。之前,他最为人知的孵化成果是大疆创新无人机公司。

马化腾与他的腾讯团队来到广州,与广州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腾讯的集团内部,广深“双城记”每天都在上演。

一个个生动的创新故事,展现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蓬勃活力。这背后延展开来的不仅是产业项目的布局,更重要的是人的故事——创新人才的频繁流动激起发展新动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人才“红利”不断向外延展、辐射。以广深沿线为主轴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科技创新走廊的背后,一张面向全球的、开放的智力共享网络正在珠三角铺开。

创新通道▶▷

珠三角创客们的跨城流动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因康基因(集团)到广州开设医学检测中心。华因康创始人盛司潼带领“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团队,研发出了国内首台临床专用基因测序仪。从深圳到广州是希望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高校合作,设立创新孵化器,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投向市场”的全链条。

在东莞,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从深圳到松山湖实践一条独特的创业孵化道路。在此之前,李泽湘最为人知的孵化成果是大疆创新无人机公司。在他声誉日隆之时,受到东莞邀请,来到距离深圳定安机场40分钟车程的松山湖,开办机器人基地。

李泽湘还把机器人专家张延亮从美国带到东莞,加入了机器人产业基地,担任松山湖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在全球搜罗机器人技术人才,并将他们带到东莞创业。

当张延亮走进车间埋头创新时,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李海洲也在东莞开启新的梦想。2010年,东莞华科精机有限公司成立,李海洲担任公司总经理。他和团队每天奔走于广州、佛山、深圳,了解企业的需求,研发专用的数控系统。

李泽湘、张延亮、李海洲们步履匆匆,犹如广深创客圈子中的“鲶鱼”,激起一层层不断向外扩散的水波。

深圳是科技巨头全球布局的关键节点,苹果、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等海外科技企业先后在深设立研发分部;广州是华南基础创新中心,集聚着大量高校、科研院所;东莞具有大批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是创新技术转化的主要场所。创客沿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跨城足迹,展现出广州、深圳、东莞三座城市不同的特质和底蕴,形成一条全新的协作产业链。

创新接力▶▷

新需求引发的协同浪潮

在佛山顺德美的博物馆挂着一张老照片:改革开放初期,“星期六工程师”骑着自行车从广州到顺德北滘,前来乡镇企业美的指导技术及生产。旁边标注着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的话:“企业宁愿少赚一百万,也不能流失一人才”。

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正式动工后,顺德和广州直线联系将成为现实。“过去人才踩着单车来,未来的人才坐着地铁来”描绘出珠三角人才流动、协同创新的新图景。

一场由珠三角创新需求引发的人才流动、协同创新浪潮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率先兴起。

位于东莞的广东欧珀移动通讯有限公司(OPPO)目前有超过5000名科研人员,其中深圳有近3000人。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深圳主要从事软件研发、外观设计和产品测试,东莞主要从事跟生产有关的研发,分工协作的效果非常理想。

在智能手机产业发展过程中,广深科创走廊上的创新“接力跑”正在发生。研发、设计“大脑”在深圳,生产、制造“躯干”在东莞,这正在成为一大批珠三角手机厂商生产的新模式。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2020年在珠三角形成1小时通勤圈。从通勤圈到创新圈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珠三角最值得期待的变局——珠三角两大创新中心城市的人才,将随着交通圈扩大生活、就业半径产生辐射效应。

在柔宇科技董事长兼CEO刘自鸿看来,随着城际交通越来越便利,深圳与广州、东莞等城市越来越同城化,城市间的融合成本也越来越低。让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流动”起来、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实现协同创新,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到广深沿线▶▷

诺奖得主的“智力”布局

今年5月底开始,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的课题组和研究团队正式进驻南方科技大学。作为研究院的“主人”,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每年将有1—3个月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

目前,深圳已引进5所诺奖得主科研机构,涉及生物和医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将来,深圳计划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诺贝尔奖得主也为广州创新驱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州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克雷格·梅洛博士为团队带头人,带来研发新突破。广州市外专局统计显示,仅2016年,广州就成功吸引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夫曼·朱尔斯、乔治·斯穆特)以及1名美国工程院院士(弗雷德·塞泊)等国际顶尖专家带项目申报。

诺贝尔奖获得者代表着世界最前沿的研究和创新,这对区域的研究环境、产业环境和创新基础都有很高要求。背靠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加速打通新技术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距离,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的“磁极”。

从腾讯、华为、中兴、富士康、华大基因等知名公司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的布局,到苹果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思科智慧城、通用生物园落子广州,再到全球人才、一流科学家相继引进……广深莞正以全球的视野,加速推动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流入,并以更优化的方式聚集和发挥顶尖人才的作用。

在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看来,一个是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创新大脑”,一个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创新引擎”,两地智慧接力的背后,以广深沿线为主轴整合创新资源,珠三角正在铺开一张面向全球的智力共享网络。

全媒体记者 陈思勤 朱伟良 郑佳欣

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