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0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召开记者会,介绍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与中美元首会晤带来的“红利”。就证券市场而言,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将放宽到51%,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等。
对此,有观点认为,当时特朗普是以贸易战为威胁,逼迫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现在潜在威胁已经变成现实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国,中国金融业对美开放是不是应该放缓?
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步骤。
上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介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大势时表示,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必然选择。
他总结制造业开放的成功经验时说,刚开始开放时企业可能面对很大的国际压力,但是通过参与竞争,企业可以逐渐成长起来。反观我国保护力度很强的汽车行业,实际上发展得比更早参与国际竞争的家电等行业的要缓慢。
从中国入世后的表现看,凡是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引入外资、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领域,都是发展较好、竞争力强的领域。因此,在2017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演讲中表示,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竞争和开放会让金融业发展得更好。
最近,也有国内金融机构担忧,中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限制的举措,会让他们面临来自更成熟、更有实力的国外机构的竞争。
“我们可以赶上,甚至可能超过他们。”赵锡军说,和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目前还有一些差距。但在面临外部竞争时,如果企业应对恰当,就会越走越强。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逐步开放,一些国外金融机构已经进入中国,但是总体发展并不是很如意,运行成本非常高。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金融机构有一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看外资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可以满足中国市场需要。而了解中国市场需求恰是中国企业具备优势的地方。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曾表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之一就是中国金融市场容量足够大,中国金融机构实力足够强劲,完全可以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
对于金融开放需要注意的方面,赵锡军指出,关键的一点是,与制造业开放不同,金融业、特别是证券投资的开放,其资金进出规模大、速度快。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在宏观方面,资金的快进快出将对国际收支、外汇市场等方面造成压力。
赵锡军提出的金融开放后风险压力陡增,确实值得重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股市与全球股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来,美股连续大跌,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中国资本市场亦受波及。
对此,赵锡军解释说,刚开始市场对贸易战不习惯,没有形成积累起来的反应机制,可能会比较敏感。一段时间过后,市场会慢慢找到可以接受的平衡点。市场没有波动是不可能,波动也会越来越小。中美间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中国经济总量若超过美国,资本市场还会有一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