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   点击下载

两大深港合作平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

发布人:珠海市服务外包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02    浏览量:534

作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连续两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成为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其中,深圳“前海”和“河套”成为高频词。

深圳也正加紧通过这东西两翼的深港合作平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动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落地,为深圳向全球创新链上游攀升赢得先机。这一点从深圳主要领导近期的政务活动和言论中可以看到。

春节假期刚结束,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和深圳市市长陈如桂便率队到前海调研,提出全市上下要把前海的事作为头等大事、不过夜的急事和关系深圳全局发展的要事来抓。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第二天,王伟中又率队调研河套开发建设,明确表示,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将其建设成为深港城市新地标集聚区。

同天,正在北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陈如桂建议国家支持深港共同建设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并在这一区域实施特殊的人才引进、科研设备进口、技术转移等许可政策。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基本完成,随着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的编制进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急需更强有力的引擎。“西有前海,东有河套”的深圳如何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世界一流的样板工程,值得期待。

前海和河套引香港商界关注

前海和河套从“出生之日”起便与香港紧密相关。两者在地理位置上均处深港边界交会处,前者是“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后者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深港合作”是两个区域的重要定位。

走进前海这座从滩涂上崛起的新城,许多细节里透着“港味儿”:比如繁体字指示牌,以及企业公馆区域一座座汇丰、恒生、东亚、周大福等标志性港企的独立楼栋或门脸。

前海华商林李黎律所港方合伙人林新强是最早进驻到前海的港人之一,他对前海的发展状况,尤其是接轨国际的法治环境构建,感到“很满意”。“现在全国11家粤港澳联营律所,有7家在前海,前海法院首创适用香港法律审结经济纠纷案件,为很多港企所称道。”林新强说。

新城建设的“硬环境”开发和不断制度创新搭建的“软环境”,让前海的企业入驻态势呈井喷状态。港企从申请入驻到最终领到营业执照与备案回执,只需1天多时间。截至2017年底,已有7102家港企在前海注册,年纳税额占比近三成。

而面积并不大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则已在香港形成品牌。梦工场现已累计孵化的304家团队中,港澳、国际团队占比过半。同时,已有1500名香港大学生来前海实习,近2万名香港学生前来参观交流。

“很多香港高校学生已将前海作为创业乐土,申请者络绎不绝。”前海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他希望能组织在前海注册的企业到香港去办专场招聘会,因为“就业比创业惠及的人群更广”。

事实上,河套地区在深港之间有着更久的渊源。2009年6月,深港两地政府正式开展该地区的研究,经过较长时间的环评,2013年7月倡议在河套区发展高等教育、高新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

2017年初,深港两地政府签署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合作备忘录,决定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该园建成后将成为香港面积最大的科创平台。

此后,香港特区政府投入超180亿港元,全方面推动该区域科创发展,包括推动科技研发落地,鼓励与内地机构合作,推动香港的再工业化,支援初创企业、协助中小型企业升级转型等,并意欲将这一区域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的超级航母。

今年1月中旬,继“前海深港合作工作方案出台”入选2014年香港商界最关注的十件大事之后,“港深签约河套发展创新及科技园”入选2017年的评选。这意味着,前海和河套已成港人最关注的内地区域。

产业规划与世界湾区特征契合

除了地利之便,产业经济才是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看点。

纵观目前世界一流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作为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旧金山湾区是全球创新圣地和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硅谷便位于其中;东京湾区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也是世界有名的金融和研发中心。

金融和科技正是湾区傲视全球的利器,前海和河套的产业规划恰与之完全契合。前海侧重发展金融业,率先探索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改革,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

从首家港资控股基金公司、首家港资控股证券公司,到首只“前海概念”离岸人民币债券、首单跨境人民币银团贷款等,国家金融改革许多“首个”都诞生于前海。

截至2017年底,前海新增注册金融类企业8652家,持牌金融机构18家。累计注册金融类企业59463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27家,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金融相关服务机构5.9万余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新金融、类金融机构集聚地。

河套区域则拥有科研与产业的双重优势——尽管香港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还有待提升,但其高校全球排名和高端科研实力不容小觑;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创新能力强,涌现出腾讯、华为、大疆等一大批科技明星企业。

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一廊十核多节点”规划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均被纳入其中。“香港要将科研成果进一步产业化,便要依靠内地,这是相辅相成的。香港要进一步将科研力量融入国家体系里,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日前表示,此前香港的科研开支仅约占GDP的0.73%,而深圳这一数据已达到4.05%。今年起,香港特区政府将把科研开支的占比提升至1.5%。同时,针对港企研发投入低于深圳的情况,将通过推出优惠税务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深圳市政协港澳委员、普华永道中国合伙人张展豪认为,港深双方在推进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时,应着力拓展河套地区周边配套区域——北连深圳南山科技园,南连古洞北科研发展区和香港科技园,最终形成广深港科技创新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发展引擎。而前海则应继续扩展与港澳的金融合作空间,开展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金融改革,并将前海的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试点推广至湾区城市,打造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中心。

区域规划升级争当核心引擎

打造湾区核心引擎,保持长久的动力和价值,对标国际的高规格区域规划必不可少。

以前海的交通规划为例,除了在园区内建设目前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引入3条城市轨道线外,港深西部快轨、穗莞深城际轨道也将交会于此,与既有的广深线、广深港高铁共同形成深港联系的东中西三条轨道交通走廊。届时,乘坐港深西部快轨从前海出发,15分钟可达香港,25分钟内港深机场互通。“住在香港西北地区比如屯门、天水围的港人,去前海上班肯定比去中环要近。”洪为民说。

此外,厦深铁路、机荷高速将在前海附近跨越珠江口延伸至珠江东岸;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南坪快速路、海滨大道等高快速公路则在此纵横交会;加上规划中的水上交通和口岸建设,前海也将与整个珠三角紧密连为一体。

近期,前海再次对区域规划进行优化升级,拟在2020年将前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区之一。“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这一规划。”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说。

根据优化方案,前海在总体规划上将作出“减体量、增绿色、平职住、强配套、畅交通”的调整。包括以减少办公类建筑规模为主,适当降低开发总量,建筑总规模从2600万—3000万平方米降低至2380万平方米,同时增加布局博物馆、剧院、科技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就业人口规模也由65—75万降为52万,职住比由4∶1降低为2.3∶1。

而河套本就靠近深圳福田商业区及香港新界北部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将来可与这些邻近地区的发展发挥协同效应。深圳皇岗口岸和香港落马洲口岸旅检实行24小时通关,是深港出入境的首个“不夜口岸”,这也增加了河套地区的区位优势。

王伟中在调研河套地区时也提出,要把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的重点工作,加快规划编制、政策研究、基础设施改造。要加强与香港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连线

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

河套地区打造湾区融合创新首个标杆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在协同创新方面,将深港河套地区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首个标杆项目。

一是促进“决策共商”,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区域、民间层面则成立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形成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的双轨机制。

在此基础上,推动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实现更大突破。

比如在居民生活方面,试点推行身份证明“E证通”。湾区居民在一部手机上可绑定多张证件,包括身份证、回乡证、电子港澳通行证等,实现一机在手、无缝通行;出入境便利化方面,探索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整合内地与香港、澳门出入境核检需求,提高通行效率。

二是鼓励“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湾区”。

三是巩固“文化共生”,提升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建议出台政策鼓励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为优秀青年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

四是实现“机遇共享”,充分利用湾区沟通内外、连接全球的独特优势。建议在湾区内实施更加优惠的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政策,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

■相关

香港拟投200亿港元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亚杰商会(AAMA)珠三角分会、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等日前在深圳联合举办AAMA亚杰珠三角分会五周年暨首次年度盛会。当日,香港科技园主席罗范椒芬特别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并透露香港特区政府已承诺5年内科研投资占GDP比重翻一番,新的财政年度(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预算案将新增500亿港元用于支持创新及科技发展,其中200亿港元用于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开发,具体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及上盖建设、早期营运等。

罗范椒芬直言,香港因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外界形象太强,掩盖了其科技能力。而事实上,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可与内地紧密合作,扮演重要角色。“在科研上,香港有良好的大学教育、基础研究能力和高端科研设备,香港5所大学排名都在全球100名内,内地有高端人才和创业基地;在产业上,香港在设计、认证、样本制造、小批量中试等方面有优势,内地有部件制造和量产能力;在市场化上,香港可以与内地企业一起‘拼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内地则可以引进香港及国际产品。”

罗范椒芬还透露,香港特区政府除了大幅增加科研和创新的财政预算外,还启动5亿港元专才培育计划、设立20亿港元创科创投基金等,并将为企业研发开支提供税务优惠。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张玮

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