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发布人:珠海市服务贸易和外包行业协会    浏览量:331

 

近年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坚持从体制机制创新、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推动相关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有力支撑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展。2022年,实行“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科技项目组织机制,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科技成果创新化产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网联车 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通过持续布局和政策优化,2022年北京市在电动化、智能网联、车规级芯片等多个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智能网联汽车进入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新阶段。

核心技术方面,百度公司、小马智行公司的无人驾驶技术在国内率先进入“车外远程”的整车无人测试阶段。全球首个开源开放智能网联路侧单元操作系统“智路OS”发布,超过50家行业单位成为生态伙伴。盟固利公司的全气候电池技术实现温升7℃/min,有力地保障了冬奥大巴稳定运行。

关键零部件方面,地平线公司的128Tops算力J5芯片,率先实现国产大算力芯片首次量产装车。行易道公司的77GHz中程毫米波雷达、4D成像级毫米波雷达行业内率先获得乘用车企业订单。北醒公司研发首款512线车规级激光雷达AD2,对10%反射率目标的探测距离达200m,获整车企业订单。卫蓝公司的混合固液动力电池下线。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环境方面,截至2022年12月,已累计有17家企业共379台车获得北京市道路测试资质,累计测试里程已超过1千万公里,其中已有291台车获得载人测试试运营牌照。

国家级平台方面,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国内首次建立车规级关键芯片标准体系,对外提供全种类、全维度、全层级汽车芯片评价体系;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国内首个整车能效开发专项试验室,填补国内整车能效测试能力空白。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太和桥基地投入试运行,完成云控基础平台总架构设计,完成中心云建设,并集成接入18个区域云、270个边缘云,集成接入20万辆商用车、100万辆乘用车。

氢燃料汽车 从奥运赛场走向百姓生活

2022年,借助冬奥会契机,围绕氢的制、储、运、用等诸多环节持续推进技术攻关,推动氢能在各类场景的应用,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突破。

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北汽福田国产燃料电池客车圆满完成交通保障任务。车辆经过17000公里的可靠性验证,连续三年到海拉尔进行极寒环境试验,可-30℃低温启动,-40℃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多项技术得到应用验证,整车设计能力明显提升。

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方面,亿华通燃料电池电堆耐久性增长至1.2万小时,较“十三五”初期提升300%,系统集成能力大幅增强。国氢科技公司已掌握催化剂、扩散层、质子膜、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技术及生产工艺,推动关键部件和材料自主化。

氢储运装备方面,天海工业攻克高压储氢瓶和供氢系统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IV型瓶,成为国内首批取得制造许可证并实现批量供货的企业。

液氢技术民用上,航天六院101所研制出综合性能优异的正仲氢催化剂,完成国内首条正仲氢催化剂吨级生产线建设,并搭建氢液化关键装备测试平台。中科富海研制5吨级氢透平膨胀机,实现高达9.56万转/分钟的稳定运行。北京液氢领域联合创新体正式组建,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

虚拟现实 打开通往元宇宙的大门

持续围绕近眼显示的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攻关,为头显的轻薄化、高质量显示等提供技术支撑。

虚拟现实头显头部企业集聚发展。VR方面,北京市拥有Pico、凌宇智控等头显领先企业。AR方面,亮亮视野、枭龙科技、优奈柯恩等结合自身光学器件研发优势布局头显设备。联想、小米等消费电子龙头也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

近眼显示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近眼显示向超轻薄、大视场角等方向发展,北京市在自由曲面、衍射光波导等主流技术路线上均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和成果落地。至格科技在门头沟区建成国内首个表面浮雕光栅母版加工中心,AR光学模组视场角、能量利用率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耐德佳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120°极大视场角、3m以上视距的自由曲面AR光学系统。亮亮视野研制出单片三色超表面光栅波导和15mm大口径超透镜,并创新性的与计算全息技术结合实现多焦平面、彩色AR全息显示。

光学加工平台持续推进建设。中科院物理所建设运行的国内首家光学超表面微纳加工平台于2022年3月启动运行。该平台已实现线宽30nm、深宽比13:1的纳米鳍结构加工,并提出了双层超表面加工方法,为本市超表面技术研究团队和企业提供加工服务,进一步支撑本市优势企业创新发展。

仿生仿人机器人 “小步快跑”实现技术突破

 

2019年重点围绕四足仿生、仿人机器人制定了机器人五年工作规划,针对机器人整机与关键零部件等内容,对标国际前沿,以里程碑目标、小步快跑的方式推动技术攻关。目前已经研制出新一代仿生/仿人机器人样机,形成从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到产业的发展全链条。

面向特种作业等复杂场景打造四足仿生机器人平台产品,形成技术引领,研制具备复杂环境下智能行走与自主移动作业的四足机器人。其中,中兵智能江磊团队研发的Panda5四足仿生机器人,突破了基于非晶铁芯材料的聚能磁高功率密度大扭矩电驱动技术、高扭矩密度行星减速参数匹配与一体化集成设计、柔顺力伺服等技术,可实现草地、雪地、沙地、湿地等全地形越野行走。

面向高爆发运动和工业应用场景打造仿人机器人平台产品。突破刚柔耦合仿生机构设计、抗扰动态平衡控制、人-机协同平行操作等关键技术,研制具备适应复杂环境及拟人化作业能力的仿人机器人整机。北理工黄强团队研发的“汇童”机器人已实现“走跑跳摔滚爬”多模式运动,可实现复杂路况下轮-足切换双模态运动,运动速度最高可达12km/h。小米集团发布人形机器人CyberOne,可三维重建真实世界并感知多种人类语义情绪进行智能家居管理。

 

高端仪器 加速国产可替代进程

 

近年来,北京市针对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以怀柔区为主要承载区,鼓励关键材料、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整机产品等方面产学研协同,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产业集聚。

稀释制冷机是量子计算的关键仪器,中科院物理所姬忠庆团队在国内率先完成了10.7mK无液氦稀释制冷原型机的研发,目前团队正开展中等制冷功率工程化样机的研发,为量子计算等前沿研究提供极低温条件的有力保障。

以大科学装置建设为契机,围绕怀柔综合科学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一批科学仪器企业集聚发展,并针对大科学装置急需的仪器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开展技术攻关。目前,怀柔区已入驻卓立汉光、京仪智科、中科科仪等一批传科学仪器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聚。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