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访谈』朱叶青: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与IT服务企业机会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量:844
(朱叶青先生为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天得一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诺辉健康有限公司CEO)

 

CITSA:今年互联网医疗站到了风口,受到各路资本争相追捧。您如何看待市场的前景?现在的产业形势是什么样的?是否存在泡沫?

 

朱叶青:当前互联网医疗很火,互联网巨头企业以及各路资本都加大了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布局和投资。如果理解其背后的发展动力,就会觉得很正常。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之所以能迅猛发展,有三个重要原因:第一,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使得产业体量足够大;第二,传统商业环境不成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环境相对较好,中小城市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这给互联网企业彻底打通商业壁垒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第三,目前很多商业规范不是很明确,大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如同支付宝,刚出现时因为缺少金融领域规则的支持,大家都搞不清楚是否违法,但是慢慢也为大家所接受,而且在发展中逐渐规范起来。商业规则的不明确,给了互联网企业创业的机会。上面这三个条件同样适用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中。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追求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的医疗资源非常不均衡,其程度比一般行业更严重;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则目前也不是很明确,比如基因检测的合规性等。现在的产业环境和其他互联网企业当初发展面临的环境非常相似。但是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巨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满足,健康问题就会成为突出要解决的问题。

 

2014年,几家大的机构都曾做过测算,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至少有上万亿的市场规模,而且在今后的若干年将每年有至少40%的增长。我认为目前互联网医疗的机会主要在健康领域,医疗领域的机会相对难度更大。医疗是很专业、很严肃的事。监管严,门槛高,只能慢慢渗透。

 

互联网医疗和移动的概念刚出现时,大家一窝蜂的进来,只要和健康医疗相关的,挂号、问诊、医疗信息化等等,都叫互联网医疗,所以围绕医院周边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可能会有一些泡沫。但这极大的带动了创新氛围,让我们不断探寻对现有医疗环境做出改变,让患者不必去医院解决的问题尽量通过线上解决。现在每天有很多病人到医院求诊,但其实只要得到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大部分问题不必去医院就能得到解决。互联网医疗极大的解决了效率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所以即使有泡沫也不是坏事。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主要还是围绕在医院和病人的外围做工作。大家在摸索通过哪个渠道能实质性的进入医疗领域。我认为目前成功的企业不多,大家还是在对传统医疗方式进行改造,没有真正突破性的产品和服务出现。例如可穿戴医疗设备,和医院基本是脱节的。我相信将来一定能看到一些颠覆性的改变,真正和治疗相关,而不是仅仅和健康相关。

 

CITSA: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院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否会对现有的利益格局带来改变?行业内部的竞争趋势是怎样的?

 

朱叶青:现在的互联网医疗没有对医院的利益形成冲击,但是可能会给医生带来一些额外的负担,比如需要在手机上安装APP。没有几个医生能有时间经常用这些APP。互联网医疗很多事是IT领域的人在做,和医院融合不是很紧密。医院内部与互联网企业实现对接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环境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比如信息系统搭建和考核管理,数据管理和共享,这个过程是绕不开的。外围的系统和医院内部还处于物理隔离状态,要打通还很难。

 

传统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会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在互联网行业更是会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也许最强的企业能拿走70%甚至更高的市场。我相信互联网医疗未来也会出现巨无霸的企业,但是大家肯定是先在细分领域摸索发展。寡头会先在某个细分领域出现,然后再逐渐覆盖到更广范围。

 

CITSA:国内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已有哪些成型的商业模式?

 

朱叶青:目前比较明确的商业模式有几种:

 

网上问诊模式。互联网医疗最早解决的就是问答,其价值在于使资源充分利用,比如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网络问诊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因为好的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医疗检测体系的分散和紊乱,导致难以提供有价值的实质性诊断,所以在中国发展仍需时日。网上问诊对民营医院有较强的吸引力。诊断类企业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医疗问题,我看好他们未来的发展。

 

医生社区模式。通常是面向临床医生和医药从业者的交流互动和信息共享平台。

 

远程医疗/医生会诊模式。利用通信技术、多媒体和影像技术,同医疗相结合,实现远距离就诊治疗。这个技术含量比较高。国外一些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

 

网上挂号模式。以挂号服务作为切入口,把医生出诊的信息同步给百姓,再把老百姓的预约信息同步给医院,优化就医流程。我认为现有的几家企业中,挂号网更接地气。

 

跨国医疗模式,就是到国外看病或者美容。跨国医疗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比如在欧美等医疗技术发达国家,很多医院都设有国际病人办公室并配备多语种医学专业翻译人员,就医流程和模式都已相对成熟。

 

可穿戴医疗设备。可穿戴式的医疗设备种类很多,有腕式电子血压计、心脏检测仪、血糖仪、脉搏监测器、环境污染监测口罩等医疗类产品,也有很多智能医疗设备,如:小米手环、谷歌眼镜等等。我相信将来一定会和早期诊断以及慢病管理结合起来,这个市场是很大的。所有的可穿戴厂商都期望能介入到这个市场。

 

医药电商模式。随着人们网络消费习惯的形成,以及医药电商平台的不断打造,医药电商发展很快,有机构预计未来两年内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将突破百亿。不过,医药电商行业竞争也很激烈。

 

慢病管理/术后管理模式。在互联网医疗的诸多细分领域中,“慢病管理”的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比如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app获得专业的服务,却不必支付太多费用。

 

早期诊断/基因检测。早期诊断能给医院带来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同时大幅度提供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国内的基因测序公司越来越多,最有前景的就是通过基因检测来进行疾病风险预测和重大疾病的药物筛选。

我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上这些。

 

CITSA:这个行业是否已经具备了快速、全面发展的条件?

 

朱叶青:我认为互联网医疗的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比如心血管疾病或者肿瘤的诊断。如果能获得早期患者的数据,或者某类疾病的跟踪数据,会有很多文章可做。这些数据不仅仅对患者有价值,对医院的治疗,药品的研发,疾病的研究都有价值。以前我们对某种药品的临床检验,通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如果利用互联网方式,会有海量人群的检验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很快得到临床的准确效果。

 

CITSA:您认为互联网医疗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朱叶青:互联网医疗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盈利。目前从医生那里收钱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医生资源是稀缺的。从患者方收钱得看疾病的类型。病人的疾病大致可分为致命和不致命两类。大部分互联网医疗解决的是非致命问题,主要是慢病,比如管理糖尿病和心血管类疾病,目前炒的比较热。这类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护理,粘性高,所以商业机会较大。但是反过来看,因为不致命,大家付费服务的欲望并不强烈。医疗首先要解决的是治病救人,然后是护理。如果互联网医疗能和致命疾病结合起来,比如肿瘤的早期检测诊断,那么大家就会愿意付钱。我认为早期检测是能够盈利的,但是必须是要让人愿意买单。早期诊断,一定不能太复杂,需要可操作性强,最好是能够居家使用。

 

通过挂号赚钱也很难,主要是成本太高。其他还有通过广告获得收入,以及通过药品、器械等的销售盈利,但是这些都没有涉及到医疗的核心。

 

此外在医疗体制改革,流程再造,分销渠道改革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商机在里面。

 

现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并没有足以支撑其持续发展的稳定收入,还处于大投入阶段。整个产业还处于大量烧钱的阶段,要改变现有医疗体系内的人的理念。未来也许可以和其他的机构结合起来,如检测机构、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保险机构等,通过导流等方式获得收入。

 

CITSA:对服务外包企业而言,互联网医疗领域会存在哪些市场机会?什么样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在这个新的市场领域获得业务发展?

 

朱叶青:IT服务在这个领域的机会很多,因为所有的系统都是基于IT的。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将面临的是爆发式的发展,参与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IT服务的市场机会也会越来越大。医院要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进行系统改造,大数据分析等等都是机会。互联网医疗企业只会做自己的核心业务,周边业务都会外包出来。从BPO业务看,网上诊断、会诊、挂号等服务的后台,通常会有呼叫中心的支持,这是很明显的机会。

 

我认为传统的IT服务企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创新,没能跟上时代的变化。IT服务公司如果总希望客户来适应自己的服务模式,是不现实的。要想拿到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业务机会,就必须真正进入到这个行业里来,要研究行业的应用需求,实现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传统IT服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相比,在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上有一定的差距。适应产业发展,勇于改变,更积极主动的去创新,这是我给IT服务企业的建议。

 

转载自《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CITSA)》